第426章 青萍之末</br>“包子……”</br>“糖葫蘆……”</br>二月末,碼頭上人頭攢動,四處可見南來北往的商客。</br>一艘其貌不揚的小渡船,在喧嘩聲中慢慢靠岸,走下了三名江湖游俠兒打扮的年輕男女。</br>夜驚堂身著尋常麻袍,頭發(fā)以發(fā)帶束起,帶著竹質斗笠,下船后來到了江邊,先行回望了一眼南方大地。</br>在旌節(jié)城待了一旬功夫后,夜驚堂傷勢已經基本恢復,雖然夜夜笙歌很讓人迷醉,但鈺虎身體確實不太舒服,拖得時間太長容易出意外,為此在身體無礙后,他便收拾行裝,開始了下一段的江湖旅程。</br>此次前往北梁,距離倒是不算遠,過了崖州邊關,就到了湖東道附近,到燕京的距離,和從梁州到云安差不多,輕裝踐行也就幾天時間。</br>但分處兩國,局勢卻完全不一樣,夜驚堂在南朝算是豪俠,江湖人多多少少都會給面子,而到了北朝,無論正邪都站在他對立面,稍有不慎就會引起北朝江湖圍剿。</br>雖然夜驚堂并不忌憚尋常武夫,但北朝終究還有仲孫錦、項寒師、北云邊等巔峰霸主,稍有不慎就可能變成龍困淺灘的局面。</br>為了安全考慮,夜驚堂此行就帶著云璃和青禾兩人。</br>云璃武藝不差,腦子更是機靈,算天生走江湖的料,已經十六七歲了,能帶著出來見見世面還是得帶著,一個人他也庇護的住。</br>本來此行就他和云璃兩人結伴,但梵姨卻是不答應,說他倆小屁孩,路都不認識,走什么江湖?</br>青禾這些年逛遍北梁各大門派,對北梁江湖門路很了解,自告奮勇要過來當向導。</br>夜驚堂確實不了解北梁的情況,加之青禾輕功超凡,世上能追上的也沒多少,為此最后還是答應了下來。</br>因為邊關戒嚴,來往入境人員都查的很嚴密,夜驚堂并沒有從天門峽過去,而是先順著河道一路往東,來到了崖州與燕州交界處,再北上出關,到了北梁的燕河口。</br>此時正值晌午,剛剛下船的梵青禾,站在夜驚堂身側,熟門熟路的介紹:</br>“從這里繼續(xù)往東走,就是燕北道,屬于右賢王治下。往北走大概百來里,就到了承天府地界……”</br>梵青禾往日看起來,像是個充滿野性的異域俠女,但這段時間,被水兒拉著天天打五人團,可以說把俠女淚上面的絕學都旁觀了一遍,算是開了大眼界,如今明顯褪去了青澀,帶上了幾分小少婦的風韻。</br>而云璃顯然還是老樣子,初來北梁,從頭到腳都帶著新鮮感,做江湖俠女打扮,扛著有些犯困的鳥鳥,站在碼頭的茶鋪外面,聽北方的說書先生講著江湖段子:</br>“自從夜大魔頭出世,江湖可謂天天都是腥風血雨,不過常言亂世出英雄,老人死得快,新人上位的就快,這才短短半年時間,咱們燕北道附近,就連出三位豪杰……”</br>折云璃聽到‘夜大魔頭’的稱呼,尋思片刻覺得應該是在說夜驚堂,眼神有點古怪,悄悄跑到夜驚堂旁邊:</br>“驚堂哥,北梁江湖怎么叫你大魔頭?”</br>夜驚堂其實也聽著江湖閑談,對此道:</br>“我在大魏,不也是殺人如麻、不留全尸的江湖魔頭,背靠朝廷,江湖人才委婉點叫閻王罷了。”</br>折云璃想想好像也是,覺得這稱呼很霸道,還有點憧憬:</br>“也不知道我什么時候能混出這么大名號!</br>梵青禾到現(xiàn)在還背著‘盜圣’的罵名,對于這些算是過來人,勸道:</br>“這些惡名,還是別混出來的好,不然以后江湖人殺人放火,事情全往你頭上推,你想解釋還沒人信。伱陸姨以前拿人一壇子酒,啥也沒說,就因為輕功好,到現(xiàn)在滿江湖還說是我拿的……”</br>“是嗎……”</br>……</br>夜驚堂聽著兩人閑談,也沒插話,只是從江湖閑人的攀談中了解北梁江湖的情況,很快便又聽到說書先生講道:</br>“這三大豪杰,坐第一把交椅的,莫過于承天府火鳳齋的掌門司徒延鳳,其三歲習武,蟄伏四十載一朝悟道,武藝超凡不說,還曾受過當朝國師點撥,僅靠人脈,便能擺平九成江湖事……”</br>夜驚堂聽見這描述,稍微回想了下,不記得這號人物,便詢問道:</br>“北梁有這號高人?”</br>梵青禾各大門派跑遍了,聞言都懶得轉頭,解釋道:</br>“這里是離燕州近,很多從南朝偷渡過來的江湖人,會先在碼頭落腳,尋找有實力的幫派領路或扎根。</br>“能從南朝逃過來的人,多半都帶著不少銀錢,小門派最是喜歡,會專門雇人在碼頭上宣傳自家門派。</br>“這火鳳齋,放在江湖上頂多比青蓮幫大點,掌門司徒延鳳,以前在燕京私斗,被十二所抓去關了十五天,在牢里運氣好,碰見國師去大獄提人,見他認錯態(tài)度好,就隨口叮囑了句以后要走正道。</br>“就這一句話,司徒延鳳已經吹十幾年了,本地人都不信。不過偷渡來的黑戶,想弄個正當身份,找他也確實能辦成……”</br>身份牌,就是夜驚堂第一次入京時攜帶的符牌,上面有姓名貫籍,講究點的還有相貌和防偽徽記,以便官差隨時查驗;他有黑衙腰牌后,自然就沒用過了。</br>聽見梵青禾說起,夜驚堂才想起這茬,雖然大部分江湖客棧都不查身份牌,但到了燕京肯定會查,若是沒有就只能住橋洞了,為此他聆聽片刻后,就帶著兩人走向集市:</br>“先去買匹馬,然后到火鳳齋看看……”</br>“嘰嘰?”</br>“哦對,應該先吃飯,這周圍有沒有什么好館子?”</br>“前面有家水煮魚,我以前來吃過一次,味道不錯……”</br>……</br>——</br>數(shù)百里開外,承天府。</br>北梁傳承古制,地理劃分和大魏不太一樣,大魏是簡化過的‘州郡縣’,而北梁則因為新制舊制混著用,比較復雜,不過主體還是以‘府郡縣’為主,‘道’只能算虛稱,并沒有具體的行政作用,地方最高長官還是知府。</br>承天府和燕京府接壤,都在湖東道之內,其地理位置約等于大魏的澤州,水道四通八達又是大平原,盛產糧食,算是北梁的魚米之鄉(xiāng),居住了大量傳承久遠的世家大族,其中便有先帝時期執(zhí)宰多年的華家。</br>華家在二十年前,跺跺腳整個朝堂都得抖三抖,風頭一時無兩,但華老太師深知一朝天子一朝臣的道理,自從先帝駕崩后,就果斷請辭遠離了朝堂,華家的影響力自然就慢慢變小了。</br>不過執(zhí)宰多年,華老太師的影響力顯然還在,平日里過來拜訪的湖東道名流還是很多。</br>時間已經到了二月末,回家過完年的華青芷,也快要動身前往燕京,回國子監(jiān)繼續(xù)讀書了。</br>因為是嫡孫女,華青芷在家中的地位顯然不低,中午時分,叔伯嬸嬸都跑了過來,在家中的大廳里吃飯,連頤養(yǎng)天年的華老太師,都露了面,坐在主位上認真叮囑:</br>“當前的朝堂,局勢瞬息萬變,往后在京城讀書,定要小心為上。城東的王家,得知了你舊疾有轉機的消息,肯定會有所動作……”</br>華老太師七十多歲,因為不是武人,頭發(fā)胡子幾乎全白了,但面相頗為慈睦,眉宇間帶著幾分久居上位的威嚴感,坐在桌上的兒子孫女等等,都是認真聆聽,沒人敢打岔。</br>華青芷也在認真聽著叮囑,眉宇間帶著三分愁色,心底明白爺爺?shù)囊馑肌?lt;/br>華老太師所說的王家,是承天府的大世家,女兒嫁入皇宮,是梁帝的寵妃,還生下了三皇子。</br>三皇子李崇年僅十七歲,卻文武雙全,已經在燕京有了不少才名,深得梁帝喜愛。</br>而北梁的儲君,也就是胖太子,肥頭大耳才學平平,和三皇子站在一起,完全就不是一個畫風,以前還發(fā)生過使臣過來,把三皇子認成太子,把太子當成仆從的事情。</br>出于這些原因,在很早之前,燕京那邊就傳過梁帝要另立儲君的事兒,但到現(xiàn)在也沒啥動靜。</br>畢竟廢長立幼阻力太大,胖太子的母后雖然沒啥大背景,但以賢惠著稱,是老太后欽點的皇后;而胖太子本人雖然沒啥大本事,但也沒犯啥錯,不好廢掉。</br>王家作為外戚,肯定是想讓把太子拉下來,讓外孫當皇帝。</br>雖然王家不敢插手皇儲廢立之事,但可以在外面的事情上動手腳,就比如太子妃的人選。</br>胖太子本身就沒大靠山,如果太子妃選個一般人,借助不到媳婦家的力量,梁帝一死就可以直接下馬了。</br>而太子妃若是出自同體量的大世家,就比如華家這種,那太子之位顯然就穩(wěn)了很多。</br>以前華青芷雙腿殘疾,根本沒法當太子妃,所以王家也不忌憚,兩家來往還挺和氣。</br>